生活美學

KIC學習目標:

透過學習更了解自己,知道自己喜歡的顏色,認識自己大方向的性格,明白自己的自我形象。藉由與同儕之間的分享、創作,激盪出正向的火花。
生活即是美學,對生活感到興趣,在自然而然的狀態下,培養起對美的感受度,對生活有感受度,觀察到身邊美好事物正在發生。
讓創意不再只是憑空想像,實際動手做出藝術品,並且佈置屬於自己的展覽場,激發學生們的行動力。聖經說到:「沒有行動的信心是死的。」 在生活中,沒有行動的麵術也是死的,沒有作為的夢想更是不會寶現。因此在課程最後大家將所學的美感放入在立體空間中,展現出自我風格,使之成為藝術品。

關於課程編排

何謂「美」,每個人對於美的定義都不同,有的人喜歡花朵,他認為很美;有的人喜歡食物,他認為很美;有的人喜歡音樂,他認為美。那麼美既然如此的主觀,該如何學習美呢?簡單來講「體驗」、「自我感受」,好好認真的生活,對生活的事物感到好奇,自己就能夠感受出生活中的美了。「美」,並不在劇院,不在音樂中心,不在美術館;美就在我們生活中。從食、衣、住、行四個面向自身體驗的生活美學。
莊子說: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」。

建立美學基本架構

透過生活周遭的事物,學習色彩的應用,進而認識到自己的性格與藝術感。美是主觀的,透過觀察、學習大眾喜愛的美,能夠讓我們慢慢建構起對美的眼光與藝術感。各種現代流行的設計美學,在各週的學習中,漸漸的與世界之美接軌,創造出屬於自己獨特的美。

產生對生活的敏感度

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給美下了一個定義:「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。」
因此,美是需要有理念、有想法的,有故事的創作,就能夠詮釋出「美」的樣式。對生活有想法、對自己有想法、對周遭事物有想法,透過實踐,將自我對生活的美學展現出來。

很多人認為藝術是天生的,藝術感也是與生俱來的,然而這些都是可以後天習得的。美國有心理學研究表明:「天才不是天生的。」美術可以培養一個孩子的創造力、想像力及美感,而在繪畫過程中,還可以鍛鍊孩子的耐心和沉穩,對於整體的把控力也可以在學習繪畫中提升。

Share 分享本文

Share on facebook
Share on twitter
Share on linkedin

Related Posts 相關主題

Follow Us

Read More 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