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會拖延,真的只是單純的動作慢嗎?

在課堂中,Chloe專心地注視著作業本上的方格,努力填入文字,一次又一次。但不論她怎麼寫,似乎都無法完全表達出她想要的內容,於是她再次地擦拭,一次又一次。

就在這個時候,計時器的聲音響起,時間到了。老師帶著全班孩子進入下一個課程單元。Chloe沒有和同學一樣往下一個單元前進,反而大哭了起來,她看著那些還沒寫完的字說著:『 我還沒寫好,不能夠到下一單元 』

孩子會拖延,其實跟我們想的不一樣

如同Chloe一樣,孩子可能不是動作太慢,也不是不想做;

只是有一些背後的原因,才讓孩子遲遲無法往下一步進行。

3個方法讓孩子改善拖延症

幫助孩子有效管理時間

步驟一:確認孩子對他要做的事是清楚的嗎?

第一步要確保孩子清楚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,因為可能是指示不夠清楚,導致孩子不了解應該怎麼做。 針對這種情況,可以讓孩子明白『明確要做的事』、『具體執行方式』、『什麼時間要完成』。 但有時候,也許會發現孩子其實知道該做什麼,只是在拖延。 這時候,就可以進一步確認『為什麼沒有在時間內完成?』

步驟二:釐清孩子不做的真正原因

有時候,孩子明白該做什麼,卻無法執行,這多半與心理狀態有關。

常見的心理狀態有:

完美主義心態:對於要做的事有著理想化的期望,希望一次就能達到完美,但目前的能力還無法勝任,在有限的時間內難以完成。 因此,不願接受目前的狀態。

缺乏完成的信心:認為挑戰太大,覺得自己無法勝任,因此開始透過拖延來逃避這些看似無法面對的事情。

不認同為什麼一定要做:缺乏對為什麼需要做這件事的認同感,認為即使不去做也能過得很好,於是產生了許多只是想法卻沒有真正去執行的情況。

步驟三:改變孩子認知

1.完美主義:

從「 一次 」達到理想到「 逐步 」達到理想

這類的孩子常常希望一次就把事情做完,但如果在過程中達不到,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。 要讓孩子知道,其實不是這樣。 現在做不到只是因為對他們來說,這件事太難了。 但如果將它分成許多小部分,一步一步地完成,其實也能夠做到。

2.缺乏完成的信心:

從『我辦不到』 到 『一點一點做其實可以』

孩子將挑戰看得太大、太難。所以要先把他的心中大石頭搬走,改變成多個小石頭;並用實際數據讓他知道,這個挑戰一點也不大。他只要去做就可以做到。可以用以下方式與孩子溝通:

「評量原本要寫2頁。 其他孩子在今天也完成了2頁。 但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,你有你的步伐。 也知道你不是不能夠,而是你需要時間。 所以我們先降低你的目標,一天完成1頁,你是可以達成的。」

3.不認同為什麼一定要做:

從『確定有用才要做』 到 『開始做才會知道』

孩子花了太多時間在思考,所以需要幫助他開始去行動。 可以明確地讓他感受到,僅僅想而不去做會有什麼後果,同時解釋開始去做會有什麼好處。 可以用以下方式與孩子溝通:

「有想法很棒,但因為你一直花費時間在思考,所以事情沒有做完。 這樣下去,你可能還得再花三天時間坐在這裡,卻無法實現你的目標。 因此,我們先停止思考,讓你開始行動。 當你開始做的時候,你會感受到一些好處。 因為當你開始行動,你的學習能力會提升,這會幫助你更快地完成任務,接著你就能做更多想做的事情了。」

Share 分享本文

Related Posts 相關主題

Follow Us

Read More 延伸閱讀